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它是指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肾脏受到损害的疾病。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可以从无症状的蛋白尿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以下是对狼疮性肾炎的一些主要特征的详细描述:
1. **临床特征**:
- **蛋白尿**:狼疮性肾炎的早期常见症状是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导致尿液泡沫增多。
- **血尿**: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表现为尿色变深或有血丝,可能是狼疮性肾炎的症状。
- **高血压**:肾脏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
- **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狼疮性肾炎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 **水肿**:肾脏受损导致体内液体排泄减少,可能出现面部、眼睑或下肢水肿。
- **疲劳、乏力**:由于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引起疲劳感。
- **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与SLE的关节炎症状相似。
- **发热**: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患者可能有低热或高热。
2. **实验室特征**:
- **血液检查**:血液中可能出现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Sm抗体等狼疮特异性抗体阳性。
- **尿液分析**:尿液中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等异常,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
-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提示肾功能受损。
- **补体下降**:C3和C4补体水平降低,通常与狼疮活动度相关。
3. **病理特征**:
- **光镜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包括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类型,表现为肾小球炎症、坏死、纤维化等。
- **电镜下**:可见电子密度高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或其他部位。
- **免疫荧光**:显示IgG、IgM、IgA、C3、C1q等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或血管壁的沉积。
4. **诊断与分期**:
- **诊断**: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结果,结合国际共识标准(如ACR或SLICC标准)进行判断。
- **分期**:根据病理改变,狼疮性肾炎可以分为五个病理活动度和五个慢性病变程度,形成WHO或ISN/RPS病理分级系统,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5. **治疗与预后**:
- **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控制炎症反应,保护肾功能。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
- **预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因人而异,轻度病变患者预后较好,但重度病变、反复发作或未能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特征多样化,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进行诊断和管理。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扩展阅读
您可能还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