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肝脏损伤,如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导致正常肝组织结构被纤维化和结节再生所取代,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肝硬化的特征可以从临床表现、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1. 病理特征:
- 肝脏组织纤维化: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这些纤维组织会将正常的肝小叶结构破坏,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
- 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病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引发肝细胞坏死。
- 结节再生:在肝细胞坏死后,周围残留的肝细胞会进行再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
- 肝脏血流改变: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血液从受损的肝脏通过异常通道流向体循环,形成侧支循环。
2.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肝硬化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 中晚期症状明显:可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腹水(腹部肿大)、蜘蛛痣(皮肤上的小红点)、肝掌(手掌红斑)、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能导致出血)等症状。
- 合并症: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肝功能试验可能显示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异常,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可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可以发现肝脏形态改变、肝实质回声增强、门静脉直径增大、脾大等。
- 内镜检查: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内镜检查可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肝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取一小块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纤维化和结节再生的程度。
4. 病程发展:
- 稳定期:肝功能相对稳定,但可能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异常。
- 活动期:肝功能恶化,可能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
- 失代偿期: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预后较差。
5. 治疗与预后:
- 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戒酒、控制血糖和血脂等。
- 对症和支持治疗:如控制出血、缓解腹水、预防感染等。
- 药物治疗:包括保肝药物、抗纤维化药物等。
- 手术治疗:如门体分流术、肝移植等。
- 预后:肝硬化的预后因人而异,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反应等因素。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晚期肝硬化可能需要肝移植。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